Netflix Chosen - Rhythm + Flow 嘻哈王

影集資訊


  • 名稱:Rhythm + Flow 嘻哈王
  • 類型:選秀節目
  • 日期:2019
  • 平台:Netflix
  • 元素:嘻哈、饒舌、選秀節目

沙發上的馬鈴薯


身為沙發上的馬鈴薯(couch potato),當平日下班打卡回家後,坐在沙發上打開今日晚餐配著飯的不是左右手(喂~),也不是你的水管(Youtube),而是害傳統錄影帶出租店倒光的 Netflix。身為《中國有嘻哈》到《中國新說唱》的忠實觀眾。你也會跟我一樣,一邊看著節目一邊開始 freestyle 起來嗎?我想答案可能是不會吧~但是當我把華語饒舌選秀節目都刷過一遍後,隨之而來的不是我饒舌功力的進步,而是一陣失落感。怎麼又沒節目看了呢?這可能是著迷於次文化的一種悲哀吧。畢竟非主流的市場就代表著小眾,而小眾的東西代表喜歡的人自然就少了很多,沒人看怎麼會有收視率,要怎麼賣廣告?沒有了廣告意味著沒有更多的資源繼續做節目啦~如此的現實循環之下,節目精彩、爆紅才會有活下去的希望。生存是不是很難呢?特別是在這個人們的選擇愈來愈多,競爭愈演愈烈的時代下。(想混口飯吃還真難呢⋯⋯)

嘻哈王?


對,剛剛的馬鈴薯有一晚又繼續打開 Netflix,直到看見了大數據的奇蹟。它推薦了我一個算新的節目《Rhythm + Flow》中文譯作《嘻哈王》當然我的腦袋會自動過濾那看起來很突兀的中文。這個推薦對於喜愛饒舌文化的我來說,根本就像看見了毒品一樣無法抗拒,更不用說節目請來的評審各個都是大咖中的大咖!如下圖:

The Judges

從左邊數來分別是 T.I.、Cardi B、Chance The Rapper ,不過說真的,我對於國外的嘻哈藝人也沒有很了解。但是當看完整季節目後(Google 後)才了解到他們的專業。而且大部分是透過他們在比賽中給予的講評,才對饒舌和商業和全能藝人之間的關係有了更高一層的理解。當你整季看完後,會了解到這個節目和《中國新說唱》的節目整體差異性在哪,又或者說美國人製作節目和中國人製作節目的差異性在哪。更不用說當中國人學習美國次文化,和次文化本身的發源地之間的差異性。舉個例子:東方人嘴巴講出來的尼哥,就和正統的尼哥最巴說出來的尼哥感覺就是不一樣!我是指正真的黑人和亞洲人稱呼黑人的感覺差異啦⋯⋯

紐約、亞特蘭大、芝加哥:城市的不同面貌


老實說,筆者還真的沒去過美國。但是透過節目的了解,我大概能知道身為北投區石牌人。我們住在俗稱天龍人的皇城,天母旁邊的差異。就像紐約最著名的兩個區:皇后區和曼哈頓的差距。

路人甲:你不是說沒去過美國?
路人乙:是不會去 Google 和 Wiki 喔?
路人甲:可以~
路人乙:客氣~客氣~別逼我 diss 你!
路人甲:(怕

天母是眾所皆知的富人豪宅的集中地,石牌在相較之下就顯得沒那麼富裕就是了,如果說要數據論証的話,我想我們可以從房價的地區中位數來看應該就會比較準確但我們在這裡要討論的不是中產階級和富人階級之間的差異。我們了解的是在美國也有很多城市,城市之間的富裕程度會體現在人民的生活上。而這樣的物質差距,也會孕育出不同的居民。自然而然的環境影響的人也會體現在創作的差異上。

饒舌歌手的背後故事


在一個海選的競賽節目中,如何讓節目精彩呢?我在這個節目中看見的手法是藉由每一位選手背後的故事來添增節目的豐富層度。前面所提到的城市間差異,在這個角度中,正是讓節目如此精彩的一大亮點。我很驚訝的是這一季的選手中,有非常大的比例選手從小就是由單親扶養。甚至有很多人是從小身長在毒品、幫派、槍枝的生活中長大的。也有人的家庭從小父親就會酗酒家暴,諸如此類的不幸,最終他們都找到了同樣的出口,饒舌,當作心靈上的出口。這正是筆者喜愛音樂的重要原因之一。(未完待續⋯⋯)

Ruby 中的設計模式-裝飾模式 Decorator